“这个项目和我们镇街重点发展产业很契合,接下来会继续沟通!”“你们有一些技术成果在企业有落地基础,我们想组织一些企业家上门来对接。”8月2日,在桂城的几家科技创新平台,来自南海区各镇街和多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与平台负责人相谈甚欢,碰撞出不少科技创新合作“新火花”。
近年来,南海区为加速推进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陆续引进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并衍生出一批与本地需求紧密结合的科研成果和产业项目。如何用好这些平台和成果项目?如何让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墙内开花墙内香”?南海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业对此展开了多方思考与探索。
搬来大树
与高校院所共建22个创新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在服务企业创新上做了不少成功的尝试。比如基于专业镇开展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就打造了西樵纺织、大沥有色金属、丹灶五金、桂城鞋业、狮山家电等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为南海制造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对照国内标兵城市,南海科技创新仍存在不少短板,诸如产学研用结合仍不够紧密,高技术产业发展仍较薄弱,科技创新平台服务能力仍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步伐,以及“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加速构建。
针对“制造强、科创弱”的现状,近年来南海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引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集聚、高水平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与南海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先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校院所,我们逐一拜访,积极开展接洽和合作。”南海区科学技术局科技成果转化科科长江富璋回忆,引进的过程历尽艰辛,背后不仅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及多方的协调对接,成功率还无法保证。“但是,随着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并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扶持体系,这几年引进平台的速度和质量不断提升。”
多年深耕之下,目前南海已累计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7家高校院所,达成了共建22个创新平台的合作,覆盖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半导体技术等南海重点发展产业。
调研组调研季华实验室光学加工实验室,促进创新平台和本地产业深入对接。
花了大力气、花了大本钱才搬来的“大树”,能否为南海产业集群再造带来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和团队?南海对此寄予厚望。这也是南海区区长顾耀辉于8月2日带队接连到清华大学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季华实验室、中科院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城市大脑”项目、洛客工业设计创新平台进行调研的原因。
开出鲜花
多个创新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是我们成功研发的微波电源发生器,达到高性能、低成本。”在季华实验室内,一台如一般电脑主机大小的微波电源发生器,吸引了调研组一行驻足。季华实验室科研人员介绍,这台设备是半导体生产商都要用到的关键设备,以前只能依靠进口。
除了半导体相关设备,季华实验室在“星地一体量子通讯”、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星地一体量子通讯’项目已成为省重点研发计划,获批经费4800万元。”季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宋志义介绍,目前实验室已争取到国家和省各类重大项目3项。自主设立的26个科研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先期设立的6个项目已完成中期检查,今年底顺利结题。
另一边,进驻瀚天科技城半年的清华大学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也是进展迅速,目前已迎来氢能燃料电池研究、环境材料应用研究、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研究等5个团队进驻。中科院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则引进项目24个,注册成立公司12家。
技术研发和项目引进取得突破的同时,平台还扮演着“技术输出方”的角色,助力企业技术升级。“我们和东鹏陶瓷、华兴玻璃等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将共建院企实验室。”清华大学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刘亭介绍,他们和华兴玻璃共建的实验室将会进行“节能高效型轻量化玻璃瓶”的项目开发。季华实验室方面,其自主设立的“鞋服智能柔性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非晶合金带材高精度柔性开料及立体卷绕装备研制”等多个项目也与星期六鞋业等企业达成合作。
显著成效鼓舞人心,但南海不能不考虑,当平台不断“结出”科研成果、衍生出优质产业项目时,南海能否做到及时承接和推动快速落地?这是南海政府部门和各创新平台负责人期望解决的问题。
刘亭表示,研究院可立足专长领域帮助政府引入项目、孵化团队,实现互利共赢,但考验的是研究院在空间载体上的承接能力。宋志义表示,目前季华实验室已进驻、签约团队13个,今年下半年还有6个要进驻,但目前还缺乏空间载体支撑其落地。中科院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负责人则反映,希望在引进科研团队落地时,南海能在金融支持、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墙内要香
打通产业对接“最后一公里”
毋庸置疑,南海已迎来了一批与产业结合度高、科研力量强、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且衍生了一批与本地需求紧密结合的科研成果和产业项目。
调研组调研洛客工业设计创新平台。
近年来,市区两级共计投入100多亿元,换来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南海,各镇街、部门要解放思想,要舍得拿出资源,主动对接创新平台,切实解决项目落地的实际问题,以争取更多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南海。这些平台可以吸引很多世界级人才,而这些人才背后就是一个团队,团队背后就是若干个产业项目。
目前,南海各镇街、部门正在积极与这些平台开展“对接行动”。上周五的调研过程中,在清华大学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九江镇镇长张厚祥抓住机会和刘亭进行沟通和交换联系方式。“按照‘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九江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这与他们的研究方向高度吻合。”张厚祥说,九江要发展好新材料产业,一是要招到好的项目,二是要找到技术和人才的支撑。“与研究院进行紧密对接,有助于解决这两个问题。”
“这次调研我们看到,创新平台的一些技术成果有很大的落地可能性。”南海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何敏仪表示,接下来会组织商协会、隐形冠军企业、骨干企业等与平台进行深入对接。
记者还从南海区科学技术局了解到,该局将建立信息对接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培育一支素质良好、专业性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打通科创平台与本地企业对接“最后一公里”,形成平台与企业的联动机制。
在各地招商竞争不断白热化的阶段,南海如何更好地招大商、招优商、招好商?对此,顾耀辉表示南海不能“灯下黑”,要及时“看到”和“把握”创新平台衍生出来的优质科研成果和产业项目,同时还要用新思维来对待新业态,以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来解决项目落地的痛点,让创新平台真正做到“墙内开花墙内香”。
文/珠江时报记者 许徐以 通讯员 江富璋
图/珠江时报记者 方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