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故事(一)】走近大城工匠,看大神们如何“匠心独运”
人才南海 6月10日 来源:佛山日报
日前,备受关注的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已正式出炉!其中,有12位大城工匠来自桂城企业。
接下来,
我们将分期带大家领略这
各镇街大城工匠的风采!
1
大城工匠
出生年月:1974年2月
职务:佛山市艾玛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工匠感言:工匠一定要热爱自己的行业,盯着一个焦点做到最强。
人生于张君而言,就像是一场徒手攀崖运动,每一次向上都面临着未知的风险,但也孕育着成功的希望。从业20多年来,他勇敢攀爬上一座座高山险崖,从不因风险而停下探索的脚步,最终得以成就内翻鞋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舒适内翻鞋“跑”到海
在艾玛鞋业展厅里,数百双款式、颜色各异的鞋子静静等待着访客的“检阅”。这些产品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内翻鞋。
内翻鞋指用特殊工艺缝合鞋底和鞋面后翻转而成的鞋子。在2005年以前,这类鞋品在国内闻所未闻;而如今,内翻鞋已成为舒适和环保的代名词,并打入了日本、意大利等海外市场。促成这一改变的人正是张君。
彼时,张君已在创业道路上摸爬打滚了两年。当时,国内制鞋的惯用手段是胶水粘合,这不仅容易导致脱胶断底,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洞悉这一行业弊病后,张君坚定了靠创新赢得竞争力的念头,他决定改用车缝技术制作鞋子,内翻鞋的构思就此诞生。
内翻鞋的关键在于鞋底。为了舒适及便于车缝,张君创新性采用橡胶制底,但“制作内翻鞋必须加热,二次加热导致橡胶开裂”成为内翻鞋研发的一个“死结”。
即使再三有富有经验的老前辈劝张君“别再白费力气”,但张君不肯服输。经过分析,他断定处理剂能改变橡胶性能,于是用一年时间跟6家化工厂合作研发新型处理剂,最终破解了开裂难题。
翻过一座高山后,一座险崖又出现了——缝合鞋面和鞋底时,工人发现传统加工设备根本无法穿透厚厚的材料。面对新考验,没有经验的张君撸起袖子投入机器研发,用一滴滴汗水锻造出“内翻鞋”车缝特殊处理加工系统。
经过两年攻关,内翻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很快以其舒适、环保等特点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如今,艾玛一年产销30万双内翻鞋,营业额接近4000万元。在其带领下,国内涌现出逾10家内翻鞋企业。
在翻山越岭中实现自我蜕变
“从小我就不甘平庸,希望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回顾45年的成长经历时,张君给自己贴上了一张“不服输”的标签。在他看来,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让他从农村娃跃变为行业领跑者。
张君的奋斗故事是从21岁开始的。当时,他乘着南下打工的热潮从湖北来到佛山。在平洲一家台资鞋企里,他从底层司机开始做起,很快就因做事认真受到赏识,被抽调到尤为关键的鞋品开发部。
那时的张君对鞋业开发一知半解,面对旁人的质疑,他丝毫没有气馁,而是跟着老师傅跑前跑后学习技能。张君回忆,每逢鞋厂赶订单时,他们都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但他从不觉得疲惫。在日复一日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中,他从“门外汉”变成了鞋业专家。
2003年,看到国内鞋业市场的前景后,张君决心跳出来自主创业。尽管这意味着抛弃已有成就和安逸环境,但他毫不后悔:“如果不拼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这种永不停歇的闯劲,让他挺过了创业初期的阵痛,也让艾玛鞋业从10人小工厂晋级为200多人的企业。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当下,制鞋常常被划入夕阳产业行列。但张君认为只要不断升级,传统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力。如今,他在更新产品技术的同时也在谋划品牌建设,希望推动中国内翻鞋越走越远。
2
大城工匠
陈声荣
出生年月:1962年8日
职务: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工匠感言:热爱自己的专业,把产品做到极致,追求超越业界的创新
手机APP可实时查看每小时用电情况,欠费停电后通过微信、支付宝充值,快则3秒、慢则10多秒自动恢复送电——自从去年初安装了浩迪智云电表后,万科广场的商户再也不用到处找财务、找电工买卡充电。在全省,还有1万多个智云电表正在改变用户的生活。除了反应迅速,智云电表还能识别电热棒、电动车电池等危险源以保障用电安全。
促成这些变化的就是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声荣,19年来,他坚持用户思维,不断创新,让隐居幕后的电表变成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
误打误撞入行萌生强品牌意
大学主修声纳专业的陈声荣没有想到,毕业十余年后他会进入电表行业。
“完全是误打误撞入的行。”1984年,陈声荣大学毕业后进入研究所从事潜艇声纳系统研发,整整十年都在为我国新一代潜艇声纳系统的研发而努力。但在项目收官后,他却觉得“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加入一家计算机公司,从事计算机代理销售和网络系统集成工作。
这一次转型,让他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接触互联网的技术人员,也为他掀起电表行业的技术革命埋下伏笔。
1996年~1998年期间,陈声荣所在的企业作为国际网络和服务器厂家的代理商参与了国家地震局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规划工作,虽然客户采纳了他们的技术方案,却在招标阶段把他们排除在投标外。究其原因,是因为作为代理商的企业没有品牌和技术,没有核心竞争力。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拳头产品,必须树立自己企业的品牌。
就在此时,几位朋友在北京收购了一家做智能电表和集中抄表系统研发的企业,陈声荣欣然以技术管理的身份加入,决定以此作为自己打造品牌产品、建立品牌企业的第一步。2000年初,陈声荣开始正式创业,在南海创立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延续对智能电表的研发。
智能电表从无到有
在陈声荣的设想里,正如手机可以变成具备通话功能的智能终端一样,电表也可以变得更加智能,从而改变生活。
但在外人看来,这却是“没用的发明”,其原因是电表的购买者是电网公司,他们只关心抄表更精准。意见分歧的结果是,智云电表设计正式启动后,许多同事辞职,其中不乏一些技术骨干。无奈之下,陈声荣干起了总工程师的活。
而比起观念不同,更难的挑战还在于技术的攻关。智云电表系统,包括新型智慧电表、物联网通信网络、云端数据中心、数据加密安全系统、海量电表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等内容,许多技术在电表领域应用尚属空白。半路出家的陈声荣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带领团队做了大量的试验和测试,用了4年才完成整套系统的自主研发,成功研制出具有计费、收费控制、负荷监测的智能电表,并实现在15分钟内把成千上万个电表数据上传云端分析、存储并发送给用户的目标。
实现便捷充电之余,智云电表还加载了危险负载识别功能,成为学校、工厂、出租屋安全管理的辅助工具。陈声荣介绍,电动车充电引发的火灾,火苗上升速度快,其温度和释放出的有毒气体危害巨大,如果可以防止违规用电行为的发生,就可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正是凭借着独具匠心和超前思维,陈声荣和浩迪成功站在了国际智能电表的潮头,引领行业技术革命。
3
大城工匠
邓耀华
出生年月:1978年9月
职务:佛山世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工匠感言:技术人员要通过专注和创新,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
近年来,皮鞋、服装等许多曾经需要手工冲切的柔性材料领域均实现了自动化作业。而它们使用的关键设备,大部分出自佛山世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耀华之手——从2004年至今,这位技术“大咖”一直专注于柔性材料加工装备的研发,率领同行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为本土企业插上智能化的翅膀。
在实践中寻找通关秘诀
中国是柔性材料生产制造大国,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但在过去,柔性材料自动化切割机的市场长期被海外垄断,国内企业只能以每台100万的价格进口。一些无力承担成本的企业,便只能采用传统的人工冲切模式,效率低且材料浪费严重。
看到其中的市场需求,公司在2004年提出自主研发柔性材料数控加工装备,身为技术总监的邓耀华挑起了大梁。
当他们兴冲冲地拿着新研制的设备调试时,意外状况却出现了。“我们想要的布料是圆的,但机器裁出来的却是椭圆。”指令与结果之间的偏差让团队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分析,邓耀华认为柔性材料容易变形、位移是导致加工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而能否找到变形影响因素,就成为了设备研发成功与否的关键。
当时,邓耀华尝试了软件模拟分析等多种方法,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当团队和客户急得团团转时,他反而冷静了下来:“攻克技术难关急不来,必须要慢下来,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慢”下来后,邓耀华用半年时间调研珠三角40多家企业,收集了200多位一线技术工人的经验。随后,他在企业搭建实验间,一边测试一边推导数学模型。沉迷技术攻关的邓耀华不愿浪费任何时间,哪怕搭地铁回家的路上,他也捧着厚厚的文献研读。匆匆用餐后,他又拿起笔推导算法至凌晨一两点,光是记录用的A4纸就用了整整三包。
时间没有辜负这个有心人,经过数月努力,邓耀华总结出影响柔性材料切割加工的13个因素并形成一套补偿算法。这一成果让他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而围绕该算法制作而成的柔性材料数控加工设备,技术水平远超国外同类产品,受到百丽、报喜鸟等企业热捧。
盯准一个领域做到最强
曾有人说,柔性材料加工设备的市场空间有限,发展到一定程度或将出现“僧多粥少”的窘境。但邓耀华却用10余年时间证明,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不断创新的信念,就能制造出源源不断的机遇。
在数控切割机投入使用后,柔性材料的对标成为新难题。“每次加工前工人都要根据激光点将材料调整到指定位置,这个过程要浪费好几分钟。”用户的困扰演变成邓耀华的研发方向。他用一年多时间标注了2000多种皮料瑕疵,并配合搭建算法,形成了国内首台具有自动对点和规避瑕疵功能的大尺寸智能视觉数控切割机。
而当个性化定制成为柔性消费品行业新趋势后,邓耀华又率领团队对原有的振动数控切割技术进行升级,使装备产能提高了4倍。团队研制的9米长双刀头数控振动加工装备成功打入中国民族服装第一品牌——红领集团,替换了原有的法国进口设备,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材料成本近千万元。
“技术人员要专注和创新,唯有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企业核心竞争力才会不断提升。”这是邓耀华从无数个项目中得到的感悟。通过践行这一理念,他在短短15年内拿下37件国家专利、4件国际专利,成为业内公认的技术带头人。
精彩陆续“到货”~
下期将为大家介绍那几位“大神”?
记得锁定人才君的推送啦!
来源:佛山日报
编辑:人才南海编辑小组
版权所有:2017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组织部(区编委办)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联系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大道北88号(区府机关大院)区委楼526室
联系电话:0757-86337323 传真:0757-86226955 邮箱:zzb_bgs@nanhai.gov.cn 邮编:528200
网站公安备案编号:4406053000733 粤ICP备091028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