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相中”高校政府积极“说亲”
时间:2015-07-10 15:02:13 来源:人才南海
核心提示
71张青春洋溢的面孔,今夏将活跃在南海的企业中,挥洒他们的智慧与汗水。昨日,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的71名博士研究生正式来南海报到,未来的6~8周时间里,他们将分别到南海企业中开展科研实践,助力南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这是南海自2012年开展每年一批“博士进企业”研究生科研实践以来的第4个年头。有别以往的是,南海还与华南理工大学签定了“共建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协议书”。至此,已有超10所高校与南海开展“博士进企业”全面合作。
博士进企业
解决技术难题110多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梁维东提出,南海要力争依托民营经济雄厚的产业基础,打造创新创业者乐园,通过“傍大学”,将高校的创新创业资源引入南海进行成果转化。
事实上,南海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迫切需要引入高校的创新成果。博士进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研发服务,还带来背后的科研团队及实验室资源,以及一系列学校的创新资源。
对企业而言,尽管“博士进企业”只是从事相对简单的短期项目,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通过实践的小项目达到了大效果,解决企业多年的难题。
数据显示,自2012年开展“博士进企业”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以来,参与项目申报的企业累计近百家,清华大学等高校4年共派遣270多名博士研究生,覆盖了文、理、工等专业。而过去三批共完成科研项目近200项,广东乙太医疗器械公司等10多家企业成功申请专利,为企业解决技术困难110多项。
比如伟业铝厂、华特气体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连续3年与高校合作中尝到了甜头。其中伟业铝厂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的项目合作,延伸拓展到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双方于去年签订了合作协议。
创新实践模式
企业可自选合作高校
以往的“博士进企业”科研项目仅限于与区人才办签定合作协议的高校。据区人才办负责人介绍,今年的项目征集中结合了企业实际需求,实践生也不仅仅局限于与南海有合作的高校。
“博士研究生的选取可以由项目申报单位与高校学生直接沟通,实行双向选择,最终由项目申报单位确定实践人员。”该负责人表示,区人才办将根据企业推荐高校合作意愿集中度,与高校进行接洽,协调征集实践博士生。
正因为企业选取合作高校有了“自选动作”,今年“博士进企业”的合作院校中,除了向以往有合作的6所高校抛出橄榄枝外,另有中山大学、东华大学的4名研究生也参加了南海的科研实践,范围较去年有明显扩大。
此外,与广东工业大学的合作,也进行了研究生开展长期实践的模式探索。去年年初,南海与广东工业大学签定合作协议后,开始探索“研究生工作站”合作,聘请了南海尚能光电技术、瑞洲科技等5家企业的6名高管作为广东工业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其中瑞洲科技与广东工业大学开展研发合作的“高性能双刀头多轴联动数控切割机控制系统研发”项目已接近尾声。
据不完全统计,5家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的企业与广东工业大学开展的合作项目达到9个。预计今年年底前部分项目的完成,将会带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瞄准高铁经济
推进南海与粤桂黔人才合作
为深化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示范区建设,本次研究生科研实践还重点开拓与粤桂黔高铁沿线的相关院校合作。
“我们从3月初开始征集项目,在了解企业合作意愿的基础上,集中考察了贵州、广西等地区的重点高校,了解学科优势和学校成果转化需求。”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企业的实际合作需求,今年强化了与贵州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学校的合作。
“比如贵州大学在机械制造、材料、金属加工等领域有较强实力。桂林理工大学在有色金属冶炼专业有独特的优势,其毕业生一直是南海铝型材企业青睐的对象。”该负责人介绍,本届研究生科研实践合作也增加了贵州大学3位、桂林理工大学1位博士人才进入企业。
另悉,广西大学、南宁技师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院校,也将成为南海下批人才合作的对象,成为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等重点方向。
不仅如此,在推进与粤桂黔沿线院校合作中,“博士进企业”的内涵也将从博士研究生扩展到博士教师。
目前已有3家南海企业与贵州大学进行了人选对接。在人选匹配成功后,高校教师将以挂职企业“副总工程师”或“技术中心副主任”的角色脱产进入企业,以企业研发员工和研发管理人员的角色,在企业从事为期9个月至1年的科技服务和科技攻关。
文/珠江时报记者付艳霞
通讯员基石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