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组织部(区编委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党建 > 基层党建
百年记忆 红色南海丨从跟跑到领跑 勇当科技自立自强的“追光者”
时间:2021-12-08 15:23:50  来源:区委组织部_Admin

位于三龙湾南海片区的季华实验室。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扫码了解红色南海的百年故事

 

  季华实验室首颗超高比功能柔性卫星“佛山一号”发射成功;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成功研制了国内领先水平的高速高精度AI视觉缺陷检测装备,为半导体、5G等新产业发展提供国产化检测设备……

  近年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42个高端创新平台接连落子南海,科技成果频出,南海自主创新步履铿锵,“科技棋盘”呼之欲出。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创新赋予了南海高质量发展最深厚的动力。在新起点上,南海将继续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全域创新体系。

  “首个”“率先”成关键词“创新为先”刻在思想行动上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使科技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1985年9月3日,南海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我县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必须把科学技术列为振兴经济的战略重点来抓,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科研—生产联合体。

  1989年4月,县委六届五次全会通过《中共南海县委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对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意义的认识,明确南海县科技进步的目标和方针,建立、健全各级科技管理及研究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南海的经济建设从根本上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5年,南海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还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抓规划,搞好典型示范;择优扶强,确认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大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人才,建立高水平专家队伍;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1996年,南海高新技术产业创产值45亿元,2002年再创新高,达到218.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3%。

  1997年3月南海市获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9月,南海市获国家科委列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并获准建立国家级民营科技工业园。

  1998年,南海在纺织业中率先建立行业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全国第一家纺织面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樵轻纺城布料工艺制版公司运用CAD技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纺织原料和面料开发技术服务,有效缩短了企业的产品开发周期。同年,南海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市,西樵纺织业的做法在南海的专业镇推广开来。

  2001年11月国内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暨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在丹灶镇建立,并于2003年3月举行授牌、奠基和部分入园企业签约仪式。

  2004年1月,经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定,南海区列为科技部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3月,南海区被国家科技部评定为首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

  2010年,环保产业被确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环保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南海率先建立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2011年6月,华南集聚区正式落户南海,这是全国首个以发展环境服务业为主题的“试验田”。

  2013年,南海在广东省率先探索科技镇长团工作,在政府、院校和企业间搭建了沟通桥梁,深化政校企合作,扩大了科技创新协同效益,在全省范围内树立了“校地合作”及“柔性引智工程”的标杆。今年9月,南海第八批科技镇长团正式上任,致力促进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协同发展,为南海的现代化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016年,国内首个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落户南海狮山。创新中心旨在推动南海制造业新旧动能转化,实现南海制造业从“品质制造”迈向“品牌制造”。

  一直以来,创新的浪潮在南海奔涌,在每个历史节点南海都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打造多个“唯一”“首个”“率先”,始终用行动证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

  高企崛起院所进驻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时代命题。南海的制造业企业如何突破自身污染大、转型难的瓶颈?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

  在创新布局上,南海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2021年修订《佛山市南海区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奖励办法》,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引进省级创新创业团队4个、市级创新创业团队111个、区级创新创业团队171个,集聚了创新资源,增强了自主创新,加快了成果转化,推动了产业集群再造,为南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十三五”期间,南海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区高企数量从2015年的287家增长至2020年的2268家,翻了近三番。高企数量占全市约4成,连续六年排名全市第一。2021年全区高企数量预计超2900家。南海在实现高企数量提升的同时,也注重树标提质,2018年至2020年,南海共35家高企被评为佛山市标杆高企。

  除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2017年开始,南海加快引进了一大批与本地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先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创新平台,深入推进“一平台一园区一产业”新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新路径。近五年,市、区财政累计投入100亿元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先后引入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一批高端科创平台42个。

  平台链接了一批高端项目和人才。今年4月27日,由季华实验室团队领衔研发的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佛山一号”卫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实验室目前已孵化了高科技企业13家,引进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引进领军型人才38人,实验室总人数超1400人,累计争取各类项目69项,专项研发经费超7.9亿元,其中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12项、立项金额5亿元。

  同时南海还建立线上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加强创新平台与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的对接联动,进一步完善成果对接、创业辅导、金融对接等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技术攻关你追我赶发展未来产业抢占全球创新版图

  进入21世纪,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南海要在未来产业上抢先布局,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

  2017年开始,南海逐渐提出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南海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招才引智,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

  在生物医药领域,南海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平台建设,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2018年,北京大学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主任王凡团队把国内首个核医学分子影像产业链项目落户南海,从肿瘤影像显影剂到影像设备再到医学数据分析系统,再到肿瘤治疗药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影像产业链。

  在季华实验室,高精度3D打印生命活体组织制造技术、难加工材料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已经立项;由张胜博士领衔的日本专家团队落户桂城,成立了若铂智能科技,攻克了伺服驱动领域这一国家级关键核心技术,并在机器人系统上成功运行,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部分领域,南海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致力将“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送方法及设备”(ERE)专利技术产业化,该技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瞿金平全球首创,它颠覆了百年来以螺杆实现剪切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方式,成为全球该领域的领跑者。

  如今,南海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文/珠江时报记者 彭美慈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组织部(区编委办)
站点地图

版权所有:2017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组织部(区编委办)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联系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大道北88号(区府机关大院)区委楼526室

联系电话:0757-86337323 传真:0757-86226955 邮箱:zzb_bgs@nanhai.gov.cn 邮编:528200

网站公安备案编号:4406053000733 粤ICP备091028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