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贯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图为1956年10月,南海县在佛山市体育场举办第一届运动会。
上世纪60年代初,盐步公社人民幸福的生活展示。
1956年4月12日,南海县委创办《南海农民报》作为机关报。图为该报创刊号。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南海县逐步恢复工农业生产发展,财政经济情况得到根本好转,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迎来新的发展局面,社会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兴办教育扫除“文盲”
1960年2月,省委召开教育会议,强调办好教育事业。为贯彻省委教育会议精神,县委把教育工作作为中心任务,着力改善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决定由县委书记、县长等兼任全日制中学校长,同时还特定盐步、大沥、和顺、平洲、里水、官窑、罗村、小塘、丹灶、民乐、南庄、西樵和九江13个公社的党委书记为专职文教书记(不包生产队的生产工作),从而实现级级重视教育,层层加强领导。
自1962年起,南海县教育事业执行“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即除了发展公办学校外,还注意发展民办学校。1962年,全县民办学校学生达13500多人,翌年9月增至4万人。到1964年,县内适龄入学儿童激增。4月,县委发出《关于积极发展小学教育的指示》,要求加强招生,大办简易(耕读)小学。下半年,全县推行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至10月,全县小学达1039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1%。对此,省教育厅盛赞南海县“领导重视、方向明确、方法对头、行动迅速、工作落实”,在普及小学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除了普及基础教育,南海县的成人教育也取得较好成效,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县如火如荼开展。其中,张槎乡大富村民校荣获共青团中央1956年度扫除文盲先进单位称号。
为了调动广大工农学习的热情,从1956年开始,南海县积极开展了工农业余教育,各厂矿企业纷纷办起了各种中等技术学习班。在1958年县政府提出“扫除科学盲”口号后,各类业余技术学校在县内相继出现。
据统计,至1961年底,全县工业、财贸、交通、运输、矿山等部门单位所办的职工业余学校有22所,入学2245人。1965年,县农业技术学校、县农村卫生学校、县财经学校、县劳动大学和平洲公社农科实验学校,都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先后办起来。这类学校的兴办,在提高广大劳动者劳动技能、推动各行业生产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提高。
1956年,南海县内设立了有线广播站、县电影放映队和县图书馆,并创办《南海农民报》。农村的俱乐部、文娱组也逐步增多,从原来的200多个发展到380多个,创作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1958年,全县文化事业进入新的探索时期,文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的“八网三运动”,即俱乐部网、辅导网、电影网、图书网、广播网、展览馆网、图书发行网、巡回演出网,读报、民歌、创作运动已形成。
据统计,当时全县共有11个公社建立了文化站,有图书馆430个,其他文化娱乐团体也大量涌现。比如,1960年2月南海县农村俱乐部文艺会演在九江举行后,选出了14个优秀节目到盐步、小塘、丹灶等公社演出,大大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
到了1965年,全县的电影放映队已发展到15个,共有放映点402个,全年电影放映达4536场次,观众达296万人次。同年7月,县委根据省委关于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建立县级社会主义文艺轻骑队的指示,成立了南海县农村文艺轻骑队。据统计,至1966年,全县文化室增至999个。从1956年到1965年,县文艺作品在省市以上发表、播出或展出的有95个。
在体育事业方面,1956年,南海县继续推行劳动和卫国体育制,体育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经过培训与各类比赛,体育人才不断涌现。
1956年7月,盐步沙贝的卢细虾参加省第一届少年运动会游泳比赛获得冠、亚军各一项,并打破省少年纪录;1957年,在专区选拔赛中,曾娜梅获女子100米蛙泳第一名,打破少年纪录;1959年1月,石门中学学生彭玉韶在南三运动会上打破“三项全能”广东省纪录。截至1958年9月初,南海县已拥有青少年业余体校60所,学生1800人。在1956年至1964年的9年里,全县为省输送体育运动人才12人。其中:游泳6人,篮球2人,水球、划船、田径、乒乓球各1人。
除了体育人才辈出,在南海广大农村,以篮球为代表的体育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1956年,首届全县农民篮球赛在盐步举行。同年,县篮球代表队参加省篮球赛获得亚军。1966年,大沥农民篮球队获省第一届农民篮球赛冠军。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在卫生事业方面,早在1956年南海县就成立了多个卫生机构,包括卫生防疫站、麻风病防治站和吸血虫防治队等。
1958年9月,南海县正式开办卫生学校。到1962年,县立卫生机构已有7个,包括县妇幼保健站和县人民医院等,有公社卫生院38所,大队卫生站113所,工矿卫生站12所,学校卫生站7所。至此,卫生网点已覆盖全县。这些机构的建立,极大地加强了县内的疫病防治和人才培训。
据统计,从1956年至1966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共培训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626人,比1955年的109人增长4倍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南海县在防病治病方面也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效。1957年秋,县内钩虫病暴发,县卫生防疫站在西樵平沙乡开展防治钩虫病的试点工作,翌年全面铺开,全县治疗患者达73371人。
此外,在麻疹、水肿病、疟疾、麻风病等防治方面,南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成立社队临时医院、集中患者治疗、设立疗养营养站等系列措施,在除害灭病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文/珠江时报记者 柯凌娜 南海区档案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