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革命烈士纪念碑
中共南海县委旧址(资料图片)
1927年12月14日,陈道周、周侠生在抢渡张边河时不幸牺牲,图为张边河(资料图片)
夏日炎炎,在南海狮山显纲村中和里门楼外,许多施工人员正在这里紧张施工,对周边的房屋、巷道、河涌进行修葺改造。不久之后,这里的面貌将焕然一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段段红色记忆将再向世人呈现。
1927年,一名年青的共产党员来到显纲村小学任教。在他的带领下,南海的革命之火进一步点燃,南海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南海县支部、中共南海县第一个县级组织机构——中共南海县委员会相继在显纲村成立。
这位共产党员就是陈道周,第一任中共南海县委书记。革命年代,面对“白色恐怖”,陈道周毫无惧色,领导南海的工农大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后来,陈道周指挥了配合广州起义的大沥战斗,在突围时不幸牺牲,年仅28岁。
以教师身份为掩护领导农民运动
1927年初,党组织调派陈道周作为农民运动特派员到南海县,在显纲村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大力发展党组织和开展农民运动。陈道周虽然年轻,但他开展农民革命运动的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到南海工作之前,他曾任中共花县支部书记,领导花县的农民运动。
陈道周又名陈杜,1899年出生在广东花县仙阁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道周进入由中共广东支部举办的平民教育学校——建国宣传学校学习,结识了谭平山等中共党员,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向导》《新青年》等革命刊物,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习结束后,陈道周回到家乡花县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的前身),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较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1924年国共合作后,陈道周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回到花县,开展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的宣传发动工作。他用山歌、双簧、龙舟、南音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演唱作宣传,办起农民识字班,推动了花县农民运动的发展。1925年初,中共花县支部成立,陈道周担任支部书记。此后数年,尽管面临了种种困难,陈道周等人领导农会,团结广大农民坚持斗争,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花县农民运动蓬勃开展。
彼时,距离花县不远的南海县,革命运动亦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在南海农村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周侠生、谢颂雅、李羽吉,在第九区铁村建立了南海农村第一个党小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同时,也遭到了当地反动势力的仇视和破坏,斗争形势复杂。1927年,陈道周的到来,加强了南海的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领导。不久,在显纲村成立了中共南海县支部,陈道周任支部书记。
建立中共南海县首个县级组织机构
1927年4月,正当南海县的工农运动和党组织蓬勃发展的时候,蒋介石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反革命政变,广东各地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和民团大批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南海县的中共地方党组织和党领导下的工会、农会被摧毁殆尽,一批共产党员和工会、农民协会骨干被逮捕通缉,南海工农革命运动进入低潮。
然而,坚毅的陈道周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继续领导南海的党组织、工农大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他的领导下,中共南海支部转入秘密活动,一方面恢复遭破坏的党组织,另一方面恢复被摧残的农会。党组织和农会的活动中心也从大沥大镇一带,转移到显纲村一带进行活动。
1927年七八月间,按照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中共南海县委员会在显纲村成立,陈道周任县委书记,县委委员周侠生、谢颂雅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海县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组织机构,陈道周也成为了第一任中共南海县委书记。
此后,在陈道周的领导下,县委经常在显纲村张太仪家里秘密召开会议,着力开展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的工作,并着手恢复农民武装组织,为开展武装斗争作准备。
至广州起义前夕,南海县农村先后建立起显纲、隆庆、滘口、龙溪、里水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约70人,为以后组织农民武装,配合广州起义开展武装暴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海县的革命之火在地下星星点点汇集起来,很快又呈燎原之势。
配合广州起义指挥大沥战斗
1927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贯彻执行中央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
为了配合广州起义,中共南海县委秘密组建了农民赤卫军两个团,县委委员周侠生任第一团团长,原南浦农团军团长吴勤任第二团团长,这两个团由县委书记陈道周统一指挥。12月11日,广州起义的战斗打响,农民赤卫军一团一营配合广三铁路工人赤卫队迅速攻占了石围塘火车站。
12月12日早晨,陈道周、周侠生率领一支200多人的农民赤卫军从松岗出发,谢颂雅率领七八十名农民赤卫军从滘口出发,两支队伍以钳形攻势胜利攻占大沥圩,接管了反动民团的四堡分局,并以圩内兴仁善堂和忠义祠为驻点,在圩内开展宣传、发动和扩充队伍工作。
由于广州起义部队遭到敌人疯狂反扑,原来协助攻占石围塘的几十名南海县农民赤卫军于13日撤回大沥。国民党南海县政府得知消息后,纠集各乡民团2000多人,于当日傍晚包围大沥圩,并于14日凌晨发起围攻。
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陈道周立即召开县委战地会议,决定由张霭泉率领70多人组成的决死队掩护大队伍转移;由陈道周、周侠生、谢颂雅率领农民赤卫军主力往西北方向的松岗突围,然后到花县与教导团部队汇合。
在决死队的拼死掩护下,农民赤卫军主力冲出了重围。陈道周握着压满子弹的手枪,与周侠生、谢颂雅走在队伍后面,走出几里路以后,仍未见张霭泉带领的决死队跟上来,陈道周命令队伍继续向松岗方向转移,自己则和周侠生等少数同志又折回大沥圩寻找张霭泉的队伍。不料,他们往回走了半公里路,便遇到大批追赶前来的敌人,不得不掉头向松岗方向撤退,敌人紧追不舍。当陈道周等人撤退到张边河时,大队伍已顺利渡过对岸和转移,而陈道周在抢渡张边河时不幸牺牲,年仅28岁。
1958年8月,南海人民为了纪念和缅怀陈道周等革命先烈,在大沥修建立了一座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每到清明节,就会有不少群众自发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这些革命先烈。
陈道周等先烈英勇献身的英雄气概,给南海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教育和鼓舞南海人民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沿着中国共产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文/珠江时报记者杨汉坤
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廖明璨(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