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海一类人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他就是瞿金平,在全球率先提出高分子材料塑料振动剪切形变和体积拉伸形变动态成型方法及原理,取得了多项世界首创的科技成果。

瞿金平院士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30多年来,瞿金平不仅致力于高分子产品先进制造领域的自主研发,还与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开发先进制造装备,并最终形成产品、产生效益。
在他的带领下,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研发团队与南海区企业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将研究中心自主创新成果实现在民营企业的转化,既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也让科技真正落地应用。
“光是加工制造拓扑曲面结构的核心部件已经花费约两年的时间,但这是ERE技术产学研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这为我们ERE技术走向市场迈进了一大步。”瞿金平表示,技术的成功转化,离不开双方团队的工匠精神,更离不开政府及时的资金支持,“我们才能从容地把这些技术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了。”
民营企业高端嫁接高校团队的科技创新资源,进而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标在这里得到实现。2018年,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投入5.3亿元建设高分子拉伸流变挤出设备ERE产业园,至2025年,ERE产业年产值有望超百亿元,并撬动相关产业过千亿的增值空间。

瞿金平院士在实验室中指导团队进行科研工作。受访者供图
为情怀而来,为关怀而留
工程院院士结缘南海民企
瞿金平的科研成果享誉世界,想要通过他的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很多,最终选择了与南海区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家合作,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原因。
“佛山南海一直以机械装备制造著称,发展到今天整个机械制造产业生态非常好。”这让瞿金平觉得在这里实现高分子产品先进制造科技成果落地充满信心。此外,南海的地理位置临近广州,这利于瞿金平带领的广州研究团队与企业之间互通往来。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人和’。”瞿金平说,他对南海区政府重视人才的决心深有体会,“他们服务意识很强,了解和满足我们科技成果落地的一些需求,领导也亲自到我们研究中心很多次了。”南海区政府切实为瞿金平团队提供政策便利,帮助他们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长路漫漫,政府的大力支持让瞿金平感到有了坚实的后盾。
此外,南海民营企业家实干情怀,也是瞿金平所珍视的。“他们原来已经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现在也不急功近利,是真心实意想通过技术创新带来整个产业的升级,与这样有情怀的企业家合作,才能一起扎扎实实花费时间、精力、资金,克服各种困难,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上。”瞿金平表示,跟这样企业家合作,志同道合,沟通愉快顺畅。
经过长期对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探索,瞿金平提出了以“鱼苗养殖”模式为思路,以院士团队(人才团队)构造起“鱼苗养育-转移养殖-大鱼养成” 的“鱼苗养殖”创新服务链模式,创新服务链。带着对南海的厚望,瞿金平成为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与南海区民营企业合作,离以企业为主体、以大规模生产为目标的产业应用的“大鱼养成”越来越近。
“钓鱼模式”吸引人才
激励在于满足技术落地需求
“吸引人才,要用‘鱼饵’钓大鱼。”对于南海如何吸引人才,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瞿金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表示,要吸引国际、国内人才为南海的发展出力,政府需要有配套的政策,同时提供实验室场地、产业园区等条件,才能吸引人才来创新创业。
“有目标地找到‘大鱼’,他就会带着一群鱼过来。”瞿金平说,对于南海而言,可以首先去挖掘本身已经掌握一定技术专利且正在寻找机会让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的人才,利用佛山南海制造业优势,满足人才产业化落地的需求。“现在的南海区高才会就能发挥好这个挖掘目标人才的作用,尤其是找到科研团队的核心人物,通过主动去物色,帮助人才解决他们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中的具体问题,才能把他们连同背后整个团队吸引过来。”
瞿金平表示,对于很多高端人才来说,有多少物质奖励其实不是最有吸引力的条件,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他们辛苦研发的科技成果得到最好条件、最快捷的落地,那才是他们成就感的来源。“人才更关心你能给我的技术落地提供什么东西,包括在本土配对一批上下游产业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一个吸引人才的生态,这样的服务意识才是人才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本土人才是南海的‘亲儿子’,要帮助他们立足南海,面向世界。”瞿金平说,政府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本土人才的能力,进而才能提升产品竞争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
来源:南方+
编辑:人才南海编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