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珠江时报
今年年初,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
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
联合发布《中国区县专利与创新指数》,
中国创新百强区名单出炉,
南海区位居全国第八名,
进入了中国创新阵营的“第一梯队”。
撒花!撒花!
这一成绩背后,
展示的是南海各种创新力量的持续增强。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纷纷落地南海,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南海高新技术企业连续3年“井喷式”发展,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省、市、区级工程技术中心合计达1094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100%……
一直以来,南海区科学技术局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夯实南海创新基础、强化创新动能。
中坚力量南海高企已达1513家
高企,被视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抓好高企培育工作,就抓住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南海高企已达到1513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2015年,当时南海全区的高企仅288家。
在过去3年,南海高企一直保持着井喷式发展,共计增加了4.25倍。
2018年,新增的高企数量更是达到了682家,平均每天有1.9家高企在南海诞生。
观察高企诞生的过程,
其实就是透视南海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1990年,广东雅洁五金有限公司在南海成立,专注生产传统五金产品。在高举创新大旗的背景下,雅洁五金成为南海最早一批向高企“进军”的本土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实现了从传统五金向抗菌新材料、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转型升级,并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到科技主导型企业的转变。
“公司已拥有专利283项,今年还成为佛山首批市标杆高企之一。事实证明,我们走高新技术企业的路子是走对了。”雅洁五金副总经理刘建平表示。
正是这一个个、一批批新增的高企,构成了南海打造创新高地的支撑力量,同时推动着南海加快创新驱动的进程。
与此同时,
南海区科学技术局
积极推进高企“上规”“提质”,
扩大“支撑力量”的创新引领作用。
今年6月,《佛山市南海区推进高新技术企
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奖励办法(修订)》正式印发,新政将以往“普惠式”扶持高企的做法改为分类别精准扶持,鼓励中小微高企做大做强,培育更多上规模高企,推动高企集群在南海成为高质量发展企业集群。
新生力量持续补强南海创新动能
南海要打造创新高地,
离不开这些新生力量的不断加入。

2012年,
南海区科学技术局
启动了“蓝海人才计划”,
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
向全国乃至全球“招揽”创新创业团队。
2014年出台
《南海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扶持奖励办法》,
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我们选择来到南海创业,是因为这里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政府服务做得很好。”2017年,广东若铂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成为南海第八批“蓝海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之一。

中央电视台拍摄若铂农业机器人应用现场。
该公司总经理李兰云表示,无论资金还是场地,政府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助推企业成功“起飞”。“我们是研发伺服驱动和控制器,这个设备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目前我们部分产品的技术已达到国际一线水平,即将进入量产阶段。”
最新的成绩单
截至去年底,南海已通过“蓝海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64个。
同时拥有科技孵化器32家、众创空间16个,孵化器面积达6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77家。
这些新生力量,为南海在智能制造、互联网、新材料、高端装备、新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聚集起了一批极具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并成为南海创新动能的一部分。
顶尖力量引入科创平台加速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在服务企业创新上做了不少成功的尝试。比如基于专业镇开展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就打造了西樵纺织、大沥有色金属、丹灶五金、桂城鞋业、狮山家电等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为南海制造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但是,进入中国创新阵营的“第一梯队”,意味着南海创新的角色也有了变化,开始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这要求着,南海需要向区域内引入更多顶尖科研力量,打造创新与产业之间的快速连接器。
“我们和华兴玻璃达成了合作意向,将共建院企实验室,进行‘节能高效型轻量化玻璃瓶’的项目开发。”进驻南海瀚天科技城半年,清华大学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就与本地产业碰撞出不少合作“新火花”。该院副院长刘亭说,研究院已迎来了氢能燃料电池研究、环境材料应用研究、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研究等5个团队进驻。
针对“制造强、科创弱”的状况,近年来南海大力引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掀起了一股“大院大所”潮,在多年深耕之下,目前南海已累计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7家高校院所,达成了共建22个创新平台的合作,覆盖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半导体技术等南海重点发展产业。
“顶尖力量”如何落地生根
继而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
南海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将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区内产业、企业与创新平台的对接,解决创新平台与本地企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具体包括:建立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培育一支素质良好、专业性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政策引人、平台育人、服务留人”体系,大量引进和留住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研究制订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提高创新平台运行质量等。
苗圃力量科普与科创两翼齐飞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7月25日,从“詹天佑杯”一路挺进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南海高二学生苏畅,凭借《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区块链优化模型》获得了青少年创新成果项目的全国一等奖。“我的项目是将‘一致性哈希算法’和区块链结合起来,提高区块链的算法效率和存储效率,并保障数据安全。”至此,近五年来,南海学子已在全国赛上斩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向全国展示了南海创新的“苗圃力量”。

佛山选手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中间获奖选手为苏畅)
为帮助南海培育更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南海区科学技术局始终坚持把科学普及落实在教育中,落实在全社会里。
2018年11月,南海出台了全省范围内首部由县级人民政府颁布的科普扶持办法(《佛山市南海区科普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用300万元~5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科普工作,撬动社会各阶层参与科普的热情。
数读南海创新力量
截至去年底
南海高新技术企业达1513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省、市、区级工程技术中心分别达到216家、381家、497家。
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1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51%。
与17家高校院所合作共建22个创新平台,覆盖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半导体技术等南海重点发展产业。
南海共引进“蓝海人才计划”团队164个。
南海拥有科技孵化器32家、众创空间16个,孵化器使用面积达6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77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7个,省级孵化器1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9个,省级众创空间9个。
截至今年上半年
南海累计已有科普基地18家、生态科普基地3家。
省级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2家,市级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