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组织部(区编委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工作 > 人才南海
硝烟渐浓 人才争夺定乾坤?
时间:2017-03-06 14:15:00  来源:人才南海

硝烟渐浓

人才争夺定乾坤?


 

  2月26日,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南海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发布了《2017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大数据发展面临的瓶颈中,高端综合型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句经典的台词,现已成为各城市竞争的现实。尽管有人口调控严格执行的背景,一线城市获取户籍的难度不低,但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中,人才又是这些城市争夺的“必需品”,于是户籍制度被各个城市当做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口政策背后,既有城市资源要素条件的制约,无疑也伴生着对人才争夺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北京、广州和深圳都已实施积分落户制度,上海仍采取“居转户”制度。但是,四大城市均为创新创业人才、留学人员等群体设置了能够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近日,深圳还发布了人才引进新政。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持续升级。
  回顾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人才无不重要。在如今万物互联、大数据、知识经济、创新驱动、工业4.0、全球城市等多种复杂形势叠加之下,“人才争夺战”之声更是大噪。然而,知其然者居多,知其所以然者甚少:凭什么说人才在今天尤为重要?

  深圳为何拼命抢人?

  背后是中国正发生的深刻变化

  最近,一则关于深圳的新闻引起广泛讨论:原籍江西南昌、去年大学毕业后从广州来深圳工作的宋女士,在2月16日成为福田区的第100万位户籍居民。
  随后,深圳近年来的国内外顶尖名校进驻计划、人才安居行动、出台人才政策等相关信息也被翻了出来。综合种种表现,可以看出深圳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盘棋,就是人才!
  京沪等一线城市纷纷控制人口,深圳却不同,在大城市里深圳户籍人口的增长是最为迅猛的。一线城市中最为宽松的落户条件,将成为深圳未来人才争夺战中的一项重要筹码。
  深圳拼命抢人,背后正是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事实上,地方政府意识到了人口的重要性,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户籍改革的背景下,一场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正全面展开。中国城镇化正在进入“下半场”,最佳的抢人机会还有10到15年。有能力抢人、并能抢到人的城市,才有未来,其楼市才有投资价值。直到目前仍然缺乏人口吸引力的中小城市,基本上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之间要相互争抢人口呢?这应该从两方面来找原因。第一在于普通人的心态。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显示,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要远高于其他城市,但三四线城市也并非是理想中的宜居城市,两相权衡,就业人口还是会选择对个人发展更有利的一线城市。第二,从城市本身发展的需要来看,那些在这场“抢夺劳动力”的竞赛中占据先机的城市,在未来会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年轻力壮的就业人群,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适宜就业的人口比例将会逐渐下降。因此,劳动力人口,特别是高素质的年轻劳动力,在未来将成为稀缺资源,地区之间对年轻劳动力的争夺会日趋激烈。
  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在于地区间的竞争,而城市间的竞争和公司间的商业竞争类似。假如城市就是企业,那么年轻优质的劳动力就是让城市保持竞争力的重要筹码。
  去年腾讯通过大数据分析发布的《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中,佛山年轻指数排名紧追居第16位的上海,并领先排在第20位的广州,深圳则荣膺全国“最年轻”城市称号“冠军”。面对新局势,在人才竞争方面,深圳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学习样本。
  (综合编述)

  人才未来竞争的主战场

  文/汪怿
  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助推全球竞争力的来源大致经历了货物流主导、资金流主导阶段。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才及其凝聚于内心的知识、技术、创新、创意和创业的精神。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指出,当前避免经济螺旋式衰退、社会动荡、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盛行的解药就是,从资本主义跨越到发展以人才、开拓和创新精神为中心的“人才主义”。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对超过550名全球首席执行官的调查发现,驱动未来制造业发展最重要的十大因素之首就是“人才驱动型创新”,这构成了德国和美国现实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显然,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组织,都把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来思谋,都对掌握先进知识技术、具有发展能力的人才具有强劲的需求,吸引、集聚和留住这些人才,也就意味着集聚和留住了能够突破现有发展模式、提供未来发展动力的潜在的资源。而全球人才竞争也显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态势。
  与人才的价值重要性举世瞩目相伴的,是人才需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会呈现只增不减的特征。但是,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才短缺的常态化趋势会非常明显。据《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预测,2010~2020年,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人才处于严重紧缺状态,2020~2030年这种状况虽有所缓解,但仍处于匮乏阶段。从人才紧缺的类别来看,2020年各国最为紧缺的人才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同时制造业、工程制造等人才也存在一定的紧缺。2030年最为紧缺的人才依然集中在服务业领域,紧缺程度比2020年更为严重,其中最为紧缺的是教育、健康领域。
  正如美国学者坎顿所言,全球人力资源需求大战即将成为竞争力的最主要的战场,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将为人才越来越少而陷入苦战。
  解决人才短缺常态化、长期化的问题的策略,总的来说有两种:其一是通过人才培养的内生方式来充实,其二是通过引进和集聚的外生方式来填补。在要素流动日益全球化、人才更多自主选择的情景下,各国也多采用人才引进的策略,加快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在这样的合力下,人才流动国际化进程加快,呈现出新的特点:人才的国际流动意愿在加强,网络化特征、非均衡性日益凸显。
  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全球人才与全球竞争力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人才短缺会影响人才的国际流动,人才流动反过来会对人才短缺产生影响。各国都不愿意在其中落跑,都在以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参与着全球的人才竞争。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全球城市人才流动与集聚的四大趋势

  与全球城市崛起相伴,人才流动与集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关键的是,人才流动和集聚的改变可能引起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变化,为一些城市崛起、成为全球城市创造条件。随着全球城市进入知识、人才流主导的新阶段,未来三十年,在人才政策、经济格局、社会环境以及科技创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城市人才的流动集聚将呈现四大趋势。
  一是全球人才一体化趋势增强。全球人才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流动速度持续提高,流动范围不断扩大。全球城市仍是人才流动和集聚的重要枢纽。
  二是全球人才双向化趋势明显。全球人才将持续流向发达国家城市,同时,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全球城市人才开始从发达国家城市向发展中国家城市流动。人才回流与国家崛起相辅相成。
  三是人才引力多元化趋势演变。经济收入对人才的吸引效应递减,科教文卫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生态环境成为集聚人才的关键。人才本身也正成为吸引人才流动聚集的驱动力。
  四是全球人才虚拟化趋势显现。“信息化流动”成为全球人才流动的补充,全球人才依托信息化流动的比重上升,流动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文/何勇、姜乾之、李凌)

  主持人语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都伴随着北方的衰弱和南方的进一步繁荣。不难看出,文明的传播主要依靠是人才,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尤其在当代社会,人才资源也成为所有生产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人才资源开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隐形冠军的秘密

  文/靖海
  作为中欧的标志性国家,瑞士凭借独一无二的社会文化与政治体制、发达的产业与先进的教育,常年位居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一,堪称“隐形的冠军”。
  除了少量的水力资源,瑞士的自然资源极度贫乏。这个国家的富强依靠的是人力资源。
  早期的欧洲战乱为中立的瑞士带来了会造表的法国移民、会算账的意大利移民和会教书的德国移民,让瑞士有了制造业、金融业和现代化的大学。后来,于十九世纪中叶才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为瑞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各大榜单中,瑞士的大学常年位于非英语国家第一,最新出炉的欧洲毕业生薪资排行榜更是包揽前四。800万人口的小国,却有超过24位公民获得过诺贝尔奖,人均诺奖比例世界第一。
  许多瑞士人觉得赚钱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生活才是生命的真谛。几个世纪前的瑞士山民谦逊而重诺,而今的瑞士人继承了优良的传统,并不断吸引高端移民,形成了最优质的人力资源,才打造出这个首富之国。
  丰富的高端人力资源保证了瑞士制造的品质和瑞士金融的稳定,合理的移民政策则保证了高端人才的持续输入,形成“高薪资-高人才吸引力”的良性循环。
  今天,这种优势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削弱。瑞士人逐渐趋于保守、封闭,限制移民法案导致外国高端人才输入骤减。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难民收容国却决定不只是挡住中东难民,还要挡住高技术移民。
  未来的瑞士能否守住现在的地位,谁都不知道。但瑞士崛起的历史,无疑对当代中国有着启示意义。

  主编的话

  人才变局

  “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今年两会上,习近平关于“全社会都要关心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的讲话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从大的方面讲,广大知识分子是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唯有自上而下推心置腹纳英才,才能更好地释放人才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小的方面看,当前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背后是中国正发生的深刻变化。这场变革的背后,牵涉的不仅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企业发展逻辑业已转变的潮流,更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客观压力:如果不能在接下来的数年内,吸聚更多的年轻劳动人口、高素质人才,将在竞争天平上失去关键的筹码。
  未来,决定谁将成为真正赢家的,不是响亮的口号,甚至未必是金钱。如果不能深刻意识到组织与人才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不能捕捉到共享时代人才供应链的模式更新,不能创造一个尊重人才,让人才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的环境机制,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或将只能停滞在美好的愿景里。

  主持人语

  数十年前,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有结论:“知识是今天唯一有意义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虽然至今仍未消失,但它们已经处于次要地位了。现在,只要有了知识,土地、劳动力与资本就会纷至沓来。”过去是资本雇佣人才,未来将是人才雇佣资本,社会对知识和智力资本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强烈。

  冯仑

  有人才优势的城市
  才有行业未来

  当前的大背景是整个宏观经济和中国发展的转型,这个过程中区域和行业下行压力非常大,难以规避。其中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资本市场的成熟、发育,注册制将对上市公司的估值带来巨大影响。整个资本市场只对六个产业或行业高估值,分别是五大新兴行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大文化大娱乐大健康,加上传统的军工,而对房地产和其他传统行业估值恰当或者偏低。
  在中国这一轮创新驱动的增长当中,大部分二线城市是没有竞争力的。在以前靠卖地、高负债和粗放式的城市发展阶段,二线、一线城市都可以有机会。现在改为集约方式,改为以创新驱动和改革驱动模式,这对今后十年影响非常大。
  创新靠机制、靠人才,而人才最多在北京、在深圳。现在成功的互联网公司60%在北京,30%在深圳,剩下10%在杭州和上海,其他城市一个也没有,这就是下一轮的基本趋势。有煤的山西不行,有矿的鄂尔多斯不行,有人才的才行。
  下一轮发展格局,看人才优势和体制优势。这些优势在中国6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东北最悲惨,每年流出200万人,断崖式下沉。
  公司自身的生命周期也是人才配置方面需要注意的。现在吹捧小鲜肉,巴结年轻人,是社会的进步。潘石屹办公司的时候25岁,现在51岁,当年与他一起创业的团队最小的23岁,现在也将近50岁了。我们当时的团队全都奔60,个别比我年龄还大。那时候我们能够做出比较好的业绩,确实也是要靠年轻,现在公司老化了是事实。
  当人员老化,成为老民营企业时,公司自身生命周期也到了一个阶段。公司也有更年期,这时需要结构转化。当年20多岁时什么都不想,现在瞻前顾后左右平衡,失去勇气,当然业绩不行。20年后直面内部复杂关系,也使战略无法快速执行,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改变的,也是我们今天做出下一轮正确决策的前提。
  (作者系万通控股董事长)

  工业4.0时代是
  技术精英的时代

  文/施炜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外延并不十分清晰,但有些关键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比如“3D打印”、“虚拟制造工具”、“传感器和机器人的制造网络”等等。据说,这次工业革命(亦可称为制造4.0)一旦完成,将完全颠覆现有的研发制造体系,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的运行流程。其中,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技术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我国企业的成长要素中,最缺的就是技术。
  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所需资源存在于外部,只要开放边界,构建平台,就能为我所用。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在很多情形下无法实现。高科技行业的关键资源是研发人才。由于艰深的专业知识需要长期训练,他们人数不多(绝大多数人的智商、意志和经济条件不能支持和支撑),总体上是稀缺的,而且基本上被行业领先企业所垄断。通过所谓的开放,是不太可能整合真正的高技术人才的。当然,在游戏创意以及一些与消费相关的互联网创业领域,的确有少数天才散落在社会,但这和高科技攻关还是两回事。后者需要高尖人才阶梯式(一代带一代)、成建制(队形整齐、结构合理)地组织起来。将核心技术能力的获得寄希望于外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投机主义的体现。目前,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稀缺人才资源的争夺如此激烈,谁会将人才及其成果开放给我们?还有人说,互联网时代要去“精英”,不知道他指的是哪类“精英”?未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技术精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怎么能去掉!这样的说法很有些反智主义的味道。
  当然,对外合作研究是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问题是,有多少企业认真在做这件事呢?最近几年,不少中国企业登陆美国,买楼又买地,但斯坦福、麻省、加州理工大学等的合作实验室里鲜有中国企业的身影。社会资源大量凝结在房屋建筑中,又有多少花在人力资本的提升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亦有长足进步,但在信息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次我们如果再失去机会,前景就堪忧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本版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组织部(区编委办)
站点地图

版权所有:2017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组织部(区编委办)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联系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大道北88号(区府机关大院)区委楼526室

联系电话:0757-86337323 传真:0757-86226955 邮箱:zzb_bgs@nanhai.gov.cn 邮编:528200

网站公安备案编号:4406053000733 粤ICP备091028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