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组织部(区编委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党建 > 基层党建
百年记忆 红色南海丨率先发展专业镇经济 打响南海制造威名
时间:2021-08-31 16:05:00  来源:区委组织部_Admin

2002年,南海建筑陶瓷产量占全国的35%,图为先进的陶瓷生产线。

 

2002年9月落成的广东鞋业技术创新中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制造厂拼捻车间。

  

  改革开放后,南海依靠毗邻港澳的地缘和成本优势,通过“三来一补”“前店后厂”“马路经济”等方式,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逐步建立起产业链配套关系,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以专业镇集群经济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南海逐渐形成“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金沙五金、盐步内衣、里水袜业、官窑玩具、平洲玉器、罗村灯饰……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勾勒出一张光芒四射的南海经济版图。这些产业在省内乃至国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在全国打响了南海制造的威名。

  地缘优势

  得三资企业涌入之便专业镇经济快速发展

  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并把南海与东莞、顺德、番禺、中山作为先行试点县。

  “三来一补”模式的诞生,改变了南海的经济结构,也揭开了引进利用外资和技术的序幕。商人、资金、设备、技术从香港、台湾等地纷纷流入,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

  以盐步内衣产业的集群崛起为例,离不开一位香港企业家的推动。1979年,香港黛丽斯有限公司负责人、人称香港“胸围大王”的罗杰伦,回到故乡南海,希望寻求合作者。

  随后,盐步城区实业公司与香港黛丽斯胸围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1980年,盐步丽施胸围厂正式投入生产。这是盐步第一家港资企业,也是内地首家内衣加工厂。

  “当时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都是港商提供的,产品经由香港出口到世界各地。”广东省奥丽侬内衣集团董事长、盐步内衣协会会长何炳祥说。凭借这种模式,盐步内衣成功切入全球产业链。

  在改革春风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丽施胸围厂很快就由几十号人的小厂发展成上千人的大企业,培育出内地最早一批内衣行业的技术和管理专才。

  盐步人在这里学到了内衣生产、管理技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技术的盐步内衣人开始创业,奥立侬、新怡、美思等内衣企业兴起,逐渐形成了内衣产业集群。

  到2002年,盐步已有内衣企业100多家,年产量1000多万打。其后,大沥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内衣名镇”称号。2007年,盐步内衣被认定为广东省第一批建设专业镇(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点试点。2017年,“盐步内衣”区域品牌价值达到69.57亿元。

  政府扶持

  创建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增强创新研发能力

  专业镇集群经济是南海经济发展的一个特色,为了保持专业镇持续健康发展,南海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引导措施,使专业镇在持续升级中走向成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技术研发不足、营销网络狭窄成为制约专业镇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个问题,南海突破过去以企业为单位设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传统做法,率先开展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并通过创建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的行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改造专业镇和传统产业。

  以西樵纺织为例,1998年,政府主导建成了面向广大纺织中小企业的纺织技术创新中心——西樵轻纺城布料工艺制版公司,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起了素织物面料开发中心、大提花织物电脑设计中心。该中心在1999~2002年的三年间,开发了近万个新产品,市场命中率达到80%,产品开发周期从原来的20~30天缩短到了3~5天。

  纺织企业没有检测设备,质量就上不去。随后,南海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合作,建立了佛山实验室。这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北京总部以外建立的第一个检测中心。“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让中纺联选择在南海落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教授级高工王静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佛山实验室已从当时的十几个人,扩充到现在的150人,实验室面积也从最初的500平方米扩展到现在4000平方米,业务覆盖整个珠三角地区。

  1999年底,西樵在布料工艺制版公司的基础上,进一步筹建南方技术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产品开发、信息交流、人才引进培训、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检测认证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的成立,促使西樵成为国内纺织流行趋势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中心之一,国内大部分知名品牌服装企业长期在西樵采购布匹原料。

  这种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逐渐推广开来,成为南海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大战略。例如,金沙建立了南海五金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盐步成立内衣技术创新中心,和顺建立了农业技术创新中心。

  至2002年底,西樵、金沙、盐步、平洲、官窑、大沥成为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建立起了纺织、五金、内衣、玩具、鞋业、有色金属、建筑陶瓷、家电、农业等行业技术创新中心。2002年至2004年,金沙、西樵、里水等8个镇陆续成为国家行业协会和省有关部门核定的“专业镇”。

  突出优势

  打造专业镇“升级版”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是南海产业壮大的重要秘诀。现代经济学认为,与分散的产业发展模式相比,产业集群能够实现规模效应、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南海的专业镇经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尤其以轻工业为主,市场成熟且接近饱和。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发生新一轮的变化,珠三角曾经引以为傲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方面的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和科技革命的到来,传统的专业镇经济面临新课题: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迈向高质量发展?

  2017年开始,南海区委区政府提出加快构建“两高三新”(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和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后又进一步提出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增加新型生物医药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两高四新”产业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技术密集型,需要创新引领和人才支撑,而这都需要平台作为保障。

  平台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南海区明确提出错位发展、产业集聚、链条协同为牵引,引导各镇(街道)发挥比较优势,对各镇(街道)的重点产业进行明确定位,每个镇(街道)都有2~3个重点发展的产业,并着力打造一批镇(街道)特色产业平台。

  东部镇(街道)侧重发展服务业。其中,支持桂城街道重点发展金融+总部经济+科创文创研发产业,建设金科产融合创新基地,打造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大沥镇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国际贸易示范镇,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支持里水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型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及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中部的狮山镇重点发展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建设佛山西站枢纽新城,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在西部,原来五金产业发达的丹灶镇,如今重点发展新能源+智能安全产业,建设智能安全制造产业基地,打造中国氢能产业“硅谷”。原来纺织产业发达的西樵镇,重点发展全域文旅+卫生用品产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原来以家具产业为主的九江镇,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建设中国医卫用非织造产品示范基地,打造珠西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九江无纺布产业在全国已经具备竞争优势。2014年,九江镇被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医卫用非织造产品示范基地”称号。如今,基地已集合全球最大纺熔无纺布制造商、亚洲最大纺粘无纺布制造商、中国十强无纺布生产商。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不断探索产业集群的发展。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一镇一品”,到发展新兴产业的“一镇多平台”,南海的专业镇经济,正在适应新时代,不断升级。

  文/珠江时报记者 李年智

  南海区档案馆供图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组织部(区编委办)
站点地图

版权所有:2017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组织部(区编委办)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联系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大道北88号(区府机关大院)区委楼526室

联系电话:0757-86337323 传真:0757-86226955 邮箱:zzb_bgs@nanhai.gov.cn 邮编:528200

网站公安备案编号:4406053000733 粤ICP备091028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