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勤烈士陵园。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黄永程摄
吴勤抗日义勇队伏击日军战斗遗址。 (资料图片)
吴勤曾率领抗日义勇队在平洲夏滘附近河面(今桂城夏南一环溪村河涌旁)伏击日军。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黄永程摄
吴勤(资料图片)
扫码一下,了解红色南海的百年故事
走进南海区桂城街道的夏南一社区,这是一条隐藏在繁华城区里的温婉小村。静静流淌的河涌,长满青苔的石桥,低垂的榕树须,充满着岭南水乡的味道。谁曾想到,几十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段壮烈的抗日故事。当年,吴勤率领着抗日义勇队在这里伏击日军的两艘运输船,击毙日军10余人,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和数百包粮食。
说起吴勤,很多南海人一定很熟悉。这位出生于南海的革命烈士,少年习武,并参加国民革命,先后组建南浦农团军、南海县第四区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革命运动,并参加广州起义外围战斗。抗战时期,他又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珠江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作出重要贡献。
走上革命道路 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勤,原名吴勤本。1895年11月27日,吴勤出生于南海县第四区南浦村(今属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一个贫农家庭,祖籍东莞,清朝末年迁居南海县南浦村。吴勤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高氏带着他五兄妹艰难度日。
吴勤自小失学,仅靠从事掏粪工作赚取微薄收入,以补贴家用。劳动之余,拜鸿胜馆名教头钱维方为师。生活的艰辛与习武的磨炼,使吴勤从小养成了刚毅、豪爽的性格,也练就岀一副魁梧强壮的体魄。
1916年孙中山号召倒袁(世凯),打击袁在广东的残余势力龙济光。吴勤参加了民军(革命党人临时募集和发动的非正规军队),在广州对龙济光军队作战中只身泅水爆炸敌舰,受孙中山嘉奖,被任为孙中山的卫士。
1918年,孙中山离开广东,吴勤返回佛山家乡务农。他召集本村青年在大桥头的鸿胜分馆练习武术,并组织习武的当地乡民,对抗地主民团,在当地颇有影响。正是在习武的过程中,吴勤结识了众多农民青年,为日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群众基础。
1924年5月29日,吴勤在中共佛山组的启发和帮助下,领导开展农民运动,组建了国共合作下南海县的第一支农民武装,命名为“南浦农团军”,自己担任团长。同年8月,吴勤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吴勤聆听了周恩来、彭湃、谭平山等领导人的演讲,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和现阶段的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0月10日,他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斗争,从中受到严峻的考验,革命立场更坚定。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前,他由谭平山等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吴勤立下了跟定共产党、解放全民族的革命志向。
1924年10月底,吴勤从农讲所毕业回到南海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5月,南海县第四区农民协会成立,吴勤任会长。他还自筹经费开办农民子弟学校,担任校长,让农民子弟免费入学,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戴。
战功卓著 宁捐七尺躯不失一分志
然而,革命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27年12月,吴勤组织了为配合广州起义而攻占佛山镇普君圩的战斗,在起义失败后辗转流亡到新加坡。期间,他心怀祖国安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吴勤与当地爱国华侨一起参加抗日爱国运动。1934年,他从新加坡返回香港,受叶挺、何香凝等指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勤毅然返回广州、佛山等地,组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10月,广州、佛山沦陷后,吴勤从佛山带领19名爱国青年到广州南郊崇文二十四乡,组织起一支50多人的抗日义勇队,在南海县一带打击日本侵略者。
同年10月下旬的一天,吴勤率队在南海平洲夏滘附近河面伏击日军的两艘运输船,击毙了日军10余人,并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和数百包粮食。随后,又在日军追击国民党军队时,毁坏广三铁路小塘车站,阻延日军的西进。这两次战斗的胜利,震动了整个珠江三角洲,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敌制胜的信心,吸引了大批青年农民踊跃参队。不久后,抗日义勇队改编为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吴勤被委任为司令。
为了吸引更多人参加到抗日斗争中,吴勤还于1939年5月组建起半武装性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抗日俊杰同志社”,并任社长。该社先后在南海、顺德、三水、花县和广州南郊建立52个分社,社员2000多人。在团结和发动广大群众抗日、开展锄奸活动、支持人民抗日武装以及打击敌伪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7月,广游二支队整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正当广游二支队在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取得抗击日伪军的节节胜利时,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反共逆流,各种反动势力共同“围剿”广游二支队。他们甚至派出特务,以高官厚禄引诱吴勤交出部队和武器。但吴勤始终坚持“宁捐七尺躯,不失一分志”的信念,决心把民族解放事业进行到底。
吴勤的正气凛然,遭到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1942年5月7日,吴勤夫妇及警卫员邓卓英3人在顺德陈村水枝花渡口乘船时,遭到国民党顽军的伏击而牺牲。
吴勤牺牲后,他的亲密战友刘向东在悲痛之下,写下一首诗歌,深切怀念这位抗日志士:陈村江水起洪流,难洗吴勤受害血。百战山河谋解放,一腔热血洒珠洲。
红色碑文永存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原南海县人民政府将吴勤遗骨从番禺迁回佛山安葬。1951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将吴勤烈士陵墓扩建为陵园,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勤烈士陵园多次修缮。19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根据人大代表的提案,先后拨出专款近3万元,将陵园修缮一新,并重新安装了铁门,加建了值班室,雇请了专职人员负责陵园日常管理工作。1989年和1990年,市政府又拨出专款作了专项维修。其中1990年3月,重新翻新了门楼,镶嵌了琉璃瓦;拆去了旧的砖墙,在西、南两面重砌砖墙,东、北面设置铁栅栏;重建墓碑,铺设路面……陵园面貌为之一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拨出经费,用于吴勤烈士陵园的管理和维护。
1994年12月,吴勤烈士陵园被中共佛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5月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0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组织部公布为佛山市党员教育基地。
2019年,佛山市政府结合城市建设和道路改造,对陵园进行修缮,在陵园门前建造一个约3.09万平方米的人民公园。现在,吴勤烈士陵园已成为佛山市褒扬革命烈士,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文化阵地,同时成为佛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
“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不少群众、学生自发来扫墓、瞻仰。”负责陵园管理的陈叔说。4月20日,记者走进吴勤烈士陵园,现场看到一座重檐歇山顶琉璃牌坊上方,有额题曰“万世流芳”。一座4米多高的“吴勤同志烈士纪念碑”,矗立中央,纪念碑下面还摆放着七八束鲜花。
环视四周,陵园内外遍栽木棉、松柏、桂花等花木,绿树成荫。如今,吴勤烈士陵园不但得到悉心管理、维护,还有不少的红色爱国主义基地讲解员,为进园群众介绍烈士事迹、陵园情况。
“我从小很早就知道吴勤烈士,长大后慢慢了解到他的事迹,对他为国捐躯的精神深受感动。”望着烈士纪念碑,志愿者讲解员尹穗仪告诉记者,小时候跟着家人前来瞻仰,很早就了解到吴勤烈士。她认为,吴勤作为本地烈士,要了解他的事迹,传承发扬他的爱国精神。同时希望不断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吴勤烈士陵园,前来缅怀革命先辈,追忆红色岁月,感受红色精神。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
图片由南海区档案馆提供(署名除外)